1922317_10153921592925613_143679199_n  

國家劇院外面,滿滿的隻貓熊,還有尖叫的孩子們。

春天真的是霪雨霏霏眼淚也飛飛的季節,今天看完戲,旁邊那位小姐(這回不是小花了,一位我不認識的女孩),她淚眼汪汪的說,我從來沒有看馬戲表演看到哭過(她,真的哭得,非常非常誇張)!

看戲前有導聆,(我有點忘了他的頭銜,可能是春天藝術節的總監?!重點是他講得很精彩)從貓熊與馬戲團講起,說到馬戲團大家可能會先想到類似《大象的眼淚》裡頭的場景,空中飛人、小丑、馴獸術,還有類似世界奇觀的侏儒與珍禽異獸,他們會透過異國情調的創造與經營,來維持馬戲的可看性,而貓熊大約在1950年代,為了滿足西方人巨大的好奇心,進入馬戲團。 

不過馬戲文化從1970年代的法國開始創新(我在網路上看到的資料有人說是1980),於馬戲中加入舞蹈、裝置、戲劇等元素以後,新馬戲這個概念開始出現。
《華麗夢境-給契訶夫的一封信》就是屬於新馬戲表演(導聆人覺得或許說當代馬戲更為確實),它不再只是技巧的呈現,或者炫目的效果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美感與帶給觀眾深層思考(才會有人大哭)。

整個表演包含了4個元素,分別為:

1、 馬戲團「雜技」的成分,裡面有很多暈眩的雜技美學創造,像是在平衡與失衡之間擺盪,那種擺盪,很容易渲染給觀眾。

2、 以「美」取代「奇觀」。裡面真的有許多詩意的畫面,劇後的問答時間,演員說這些詩意的畫面,或許是因為演員處於一種危險的邊緣,所以可以把最瘋狂與脆弱的一面表現出來,化為美感。

3、 向契訶夫致敬。契訶夫是俄國的作家、戲劇家,同時也是一位醫生,他擅長短篇小說、幽默小說,因此,這個表演也是由很多短篇結合而成,每個段落看起來不太相關,但是都有細微的連結。另外,也因為它具有醫生這個身分,劇中常常出現解剖台,還可以看到一些小說《六號病房》的影子。

4、 創意。就是有數不清知難行易的東西,你覺得自己也做得來,但怎麼就是沒想到。

《華麗夢境-給契訶夫的一封信》是因為導演在契訶夫的文本與日記中找尋靈感,然後,和他對話,因此,如果是契訶夫迷,比較無法在裡面看到期待中的經典對白,這場戲的首演,是在莫斯科,為了契訶夫藝術節而編排,根據劇演員的描述,對於劇院經常表演契訶夫劇本的莫斯科人而言,他們有些疑惑,這個,真的是契訶夫嗎?

雖然沒有很明顯的契訶夫,但有多比喻與暗示性的線索,讓觀眾自己去聯想,他們與契訶夫的關聯,譬如,契訶夫在釣魚和夢境中尋找靈感。

有個我很喜歡的台詞:
對小丑而言,靈魂在鞋底,而契訶夫的鞋很##(該死的我就是忘了那個形容詞),可能因為他旅行很長,也可能因為他有古老的靈魂。
人們在人死後解剖身體,但是,找不到靈魂,靈魂它,沉默又美麗。

昨聽了吳明益老師論美,今天又看了這場表演,這兩天是美化我靈魂的美好周末啊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m8fl5euA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怡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